幼兒學步期戶外學走路的地點建議

幼兒學步期喜歡走路,但戶外要走路,怎麼選比較好呢? 很多人看到我家三個小孩還沒滿兩歲時就可以走得很好,誇張一點的說是跑像飛的一樣,覺得很厲害,也覺得神奇,事實上,沒有小孩子打出生就是會走會爬,點點滴滴的累積才能慢慢的把體能拉上去;我自己剖析原因,老大及老三都是低體重兒,先天的條件比同年齡的平均條件還差,與一般家庭的差別,大概就是在於採取趴睡以及出生前就已先備杜曼的體能概念。 關於趴睡,在國內是個被結界的禁地,只能意會不能言談,但,不可否認的是,趴睡兒的脖子能夠較快發展出足夠力量去支撐頭部,加上醒來時會想要撐起身體,聚沙成塔的累積,因此能比平均時程還要快一點發展出爬行的動作。 算起來應該是這個原因而較早開始進入練習走路的軌道吧! ↓ 出生未滿三個月 ↓ 我們在新生兒時期就準備好杜曼爬行道,出生後的清醒時間就是趴在上面東張西望,單純的環境讓小孩在練習爬行時能夠更安全及更有效率,三個小孩都在四個月多就開始有爬行的動作,練習爬行時間都累積超過六個月,其實,如果有刻意營造環境,有可能很早就會走路,但我們刻意不去著墨輔助走路這一塊,每天都是大量的爬~爬~爬~,並且等到小孩自己覺得準備好,他自己勇敢的踏出第一步,一切都是水到渠成;三個小孩會放手走路的時間,大概都是在一歲一個月到一歲二個間,因此,我得到的推論是, 早爬行不見得會早放手走路 。 當一歲初會放手走路後,接下來的一兩個月整天晃來晃去的一直走,因此在還傻不隆冬、搞不清楚狀況時,就要想辦法多練習走路,為未來的大動作發展作準備。這個時間,我是抓在一歲三個月到一歲八個月,像現在老三P快兩歲,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及個性,不見得安排的環境就會照章全收,雖然沒有差,最壞的情況就跟一般放任不管的教養方式一樣,小孩一樣會長大,但我希望在因勢利導下,以輕鬆方式得到最大效益,在發展黃金期擴張能力的範圍,這段時間就得辛苦一點,花個幾個月時間,主觀的覺得,得到的應該會比日後追趕有效率。 在杜曼系列的體能概念中,把人的動作能力分為:肢體動作、手的細部動作、語言能力,再加上五感中比較靈敏的視覺、聽覺、觸覺,可以藉由這六個觀察指標簡單推論大腦發展情況,比較進一步的資訊,請見 杜曼六環圖 。 本文所提的學步期練習走路,著重的部份,在於肢體動作中的移動能力,如果從發展序來說,也就是蠕行→爬行→走路→跑步,最終則是跑步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