閃卡(4)閃卡原理的變形-點讀筆

點讀筆有閃卡的性質,可以藉由重覆操作,讓小孩可以快速的把資料和聲音產生連結,能力允許的話自製教材可以發揮點讀筆的最大效用,但使用期間有限,孩子會自己讀書後,點讀筆使用率就會變少。

教養前期參考多家門派

閃卡是其中一種方式

在第一胎開始規劃育兒方向時,參酌了坊間比較流行的許多門派,住在花蓮的鄉下,並沒有太多可以追隨的樣板,經過評估及心像模擬後,採取以杜曼的想法為主要原則,其中以身強體健的體能項目為首要目標,再來則是加上閃卡的執行。

當然,一天二十四小時,不可能只有杜曼這項而已,也許是加些蒙特梭利,也許是參酌一些華德福。所以,就跟大部份的父母一樣,總想著,是否能夠讓小孩在起跑點時,就擁有更聰明的頭腦,更強健的體魄,面對未知的社會變遷,有更強大的適應能力,並且在更成熟的年紀時,擁有較多能夠實現自我的能力;杜曼的閃卡系列,是當初我認為可能可以輔助讓小孩更聰明方法之一,經過九年的事後看,比較像是拼圖的一角,缺了完成不了,有了也不見得拼得完全部的拼圖。

閃卡邊執行邊修正

執行閃卡的前期中,還沒找到答案前,我也一直閉上眼睛在設想,如果我是杜曼、蒙特梭利…,身處在現在這樣的時代,會怎麼利用已發展的科技設備去輔助他們心中的早期教育呢?畢竟,他們是一百多年前出生的人,流傳下來的心法,也多是後人所硺磨揣測的路徑。當年是個披荊斬棘的開拓時代,相信他們也是邊走邊想,取用著身邊可行的材料,我是相距一百年的後人,推理一下,不為過吧!

在還沒找到答案前,我試著以在職場上轉換跑道的經驗去施行我的早期教育,換完工作單位的前三個月,一切蕭規曹隨,不要主觀的去修改太多細節,過了三個月,對於工作內容有概念後再來大刀闊斧的建立自己的SOP,先照著前人所留下來的路徑,踏著腳印慢慢走,不去修改太多,閃卡的執行也是如此,書中所列很詳細,規格尺寸、操作法則都不是自由心證,所以照著作不難,而閃卡執行的效果也如預期中,有些效果,但也有些方面,並沒有達到我的標準。

網路上很多不要使用閃卡的論點

其中有個特別的部份,跟網站上的論點比較不一樣,我知道閃卡可能不好,但好像立論又不太有基礎:網路上很多的文章都會提到,不要只是給小孩看閃卡,因為對於大腦的幫助不大,況且,生活不是只有閃卡而已,其實很多網路上的想法,我都同意,但,我更在意的是,如果我親自的走一遭,會不會比鍵盤大師只複製貼上的想像好一些。

思考閃卡閃壞眼睛的立論的合理性

我是個好奇寶寶,對於身體健康,嚐試過很多的特殊療法,例如敲膽經、肝膽排石法、靜坐、冥想…,但有項原則是,破壞性的不作,不知原理的不作,最重要的是,侵入性治療的不作。

閃卡就是把平常小孩會東張西望的時間,拿來作「刻意練習」,拿來看卡片,拿來看特定的目標,每次花費的時間約幾分鐘,一天兩次,說要閃壞眼睛這個說法,我覺得有些誇大,平常我推著小孩出去戶外散步的時間至少幾個小時,小孩坐在推車上,也是緊盯著週遭的風景,恨不得不要眨眼,深怕錯過每個鏡頭。

我以為閃壞眼睛這個想法,應該是自由心證,沒有學理。

試想,回到一百年前的這個時候,是個科技尚在萌芽,沒有大數據科學統計,僅憑個人自由心證而推斷理論的時代,不,就連如果回到四十多年前的我,與現在相較,生活的科技及便利,已如江河日下,一日千里,手機變得人手可得,電腦也是平價化,很多事情,是我幼年時根本很難想像,閃卡也是很多人沒接觸過,對於這些陌生的東西,評論與推論也當然許多,有實際經驗過的人更少了。

實際操作三個小孩 閃卡並沒有影響視力

經過了三個小孩,第一個小孩,數學、中文、百科的閃卡都作過;第二個小孩,只作數學及百科的閃卡;第三個小孩,只作1-20的數學閃卡,百科的閃卡因為時間的問題,只作少部份。

以我的觀察,閃卡並沒有影響到視力,跟當初的設想一樣,主要是操作時間很短,相對於清醒的時間,使用的時間只有幾分鐘而已,閃壞視力,我以為言過其實,閃壞大腦,如果整天只作閃卡,其他的時間規定不能看別的東西,或許大腦刺激會有所缺乏。

思考閃卡的原理 尋找替代品

就以操作閃卡這件事來說,過程是:家長把想要介紹給小孩的文字、物品圖像,製作在大張圖卡上,閃示給小孩認識,藉由學齡前的強記能力,大量的灌輸基本能力。

過程來說,目前已夠藉由液晶電視加簡報軟體來取代大紙卡,得到的效果一模一樣,要畫面更大,不想要盯著電視,用投影機投到大屏幕也行,更具體的,開著車,去看到實物也行。過程已經可以藉由現代進步的影音設備取代紙卡及人工操作。

閃卡的原理是藉由重覆的操作,配合遺忘曲線的次數安排,讓小孩在過程中,讓目標物的形、音產生聯結;我則是以這樣的原理,試著用點讀筆,讓目標物的形跟聲音產生聯結。

點讀筆可代替大人唸誦的部份

簡單來說,本來大人需要重覆唸誦的部份,藉由點讀筆的可重覆操作性,取代大人容易產生多次重覆操作的心中不適感,並且小孩不斷的點擊可增加聯結的次數,強化效果,說正格的,也許比紙卡的閃卡來的有效果。

既然點讀筆可以大量的複製閃示過程。

那麼操作上的盲點是,進行閃卡的目的到底是什麼?

重新思考閃卡的意義

是要增加識字量嗎?還是要增廣見聞呢?

杜曼的閃卡系統拆解成三個部份:數學、文字、百科。

上列三種方向的閃示過程,的確是可藉由點讀筆去取代,並且可以大量的重覆操作後,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,就端看照顧者的目的為何?就我而由,點讀筆也可以快速建構我認為需要的基礎元件,就跟當初閃卡建立的原理是一樣的。

數學有很多替代閃卡的方案

數學的操作我認為可藉由早期的百格計算去培養數感,以及生活上大量的實物操作去熟習數學的基本原理,並不需要藉由閃卡,當然,從對岸的陳克用的經驗(玩學習:三個博士姊妹的家庭教育)可得知,有效的利用閃卡直接習得數學的基本元件,確實讓他們家三個小孩在學習數學及理化科學上建立很紮實的基礎,並且一樣的原理去加深學習的廣度,最終養出三個博士女兒。

第二胎時捨棄閃卡 保留點讀筆

而我在第二胎捨棄了閃卡的作法,但還是保留點讀筆,原因是,紙張閃卡的項目容易過於狹獈,因為紙卡的數量有限,加上不易隨著當時的敏感期即時修改內容,製作後,容易出現以偏概全的偏差。

而自製點讀筆教材,則是可以把所有視覺化的物品,都可以聲音化,讓圖像與聲音產生聯結。

比方說:地圖舖碼後,就變成點讀的地圖,點讀後知道每個地方的資訊。家裡物品貼上點讀貼紙後,就可以直接發出物品的名稱,常唸給小孩聽且小孩有興趣的書,在經過一次的錄製後,再分頁剪接,就可以按頁去點讀,重覆的讀上多次,而且一樣是大人的聲音,世間可視得的萬物,皆可藉由舖碼後變成視覺與聲音的聯結,等於是把所有的東西,都可以視覺化。

點讀筆的教材不要太多 以免超過小孩負荷

點讀筆的選材,有舖天蓋地的海量選擇,因可大量製作後而產生過多的資源,反而因超過負荷的選擇性而無法提起興趣並且深入的重覆。

我自己對於學習的認知是,要深化,至少要經過多次刻意的學習,腦神經元才會產生連結,因此在生活上的安排,變得會比較簡約,教材的方面也是,盡量的是必要性的資訊就好,需要和想要就排序在比較後面。

我對點讀教材選擇的二種方向

就點讀筆的安排,我設定在兩個方向。一是百科性的知識,二是小孩當下,或是未來可能會有興趣的教材

百科性的知識比較容易理解,你想讓他認識什麼,坊間的書目就有什麼可以選,小孩對特殊車有興趣的時期,就買一本特殊車小百科來製作教材。希望小孩對天文有基本認識,就買一本天文小百科,希望小孩對成語故事有興趣,就選一本比較淺顯的成語故事,諸如此類,就看家長認為什麼是需要先備的基本知識,所以連音樂類的音樂符號、範例等,也可以如此操作。我則是利用市售的注音教學暢銷書製作了注音符號的點讀書,讓他們藉由標準的發音去認識符號,並且能夠自然的唸出注音符號。

如果真的沒有現成的書籍可以作成點讀書,那就自己用word作吧!

小孩對教材喜好度轉變超快

小孩的敏感期一直在轉換,想前幾年老大D對於海洋還是抱著無比的熱忱,所以海洋類一直是有超高興趣的點讀書,今年變成對神明及三國有興趣,所以海洋類的書就變得又束之高閣;不過沒關係,貼紙貼著不撕掉,有一天想點的時候,還可以從書櫃上拿下來點。

老大D和老二N會自己識字後,拿點讀筆來操作的次數變少,也證明了,點讀筆的效用,其實就像閃卡一樣,當小孩有足夠的識字能力能夠自由的敞徉在書海中,會自己去挑選適合自己的書目,點讀筆的階段任務就結束後。

我對點讀筆實操後的想法

點讀筆的使用時機是約在二歲到六歲,閃卡則是從0歲到約二歲。

另外,我建議如果能力足夠,自製點讀教材才是點讀筆有效的終極奧義,另外,教材的提供,以飢渴學習為原則,工具類查閱為輔,不要給小孩過多的選擇,這樣每個教材才會比較深入,比較有效果。

以點讀筆的使用經驗來說,因為只用過自製教材的點讀方式,所以坊間成套的我沒辦法給答案,不過,第一支被用壞後,小孩一直吵著要我再買一支,網拍到貨後,藉由重新安裝檔案花不到十分鐘就還原,就小孩的使用經驗,是個寓教於樂的好工具,另外,會識字後,大人安排的教材使用時間會變少,目光會被他自己喜歡的書籍吸過去,所以撇除工具性的使用(如查字典、說故事),我認為點讀筆的使用時間應該要及早。

點讀筆的使用原則可參照閃卡的原則,其他的操作技巧,網路上有太多好的操作示範,就不班門弄斧了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實用硬筆字--用電腦自製字帖(1)常用字.字型及紙張的選擇.電腦字帖的製作過程

對兒童腳掌的成長速度有概念,可以趁有優惠時先把鞋子準備好

【電子書】用電腦字帖 快速學好硬筆字

熱門文章

成人的實用硬筆字--把日常用的筆拿來練習才實用

重回動物卡:杜曼閃卡於一歲、二歲的差別

硬筆字:小一新生的自製生字簿.小三的寫字及心智圖

從小就可以為兒童準備好的硬筆字基礎

成人的實用硬筆字--用電腦自製字帖(2)喜歡的文章以及生活上會用到的字

關於本站 連絡我們

隨機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