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三沒有施行親子共讀,識字量跟哥哥一樣超前兩個年級

因三個小孩的時間分配不足,思考優化育兒流程 自從有了第三個小孩之後,能夠個別分配給小孩的專屬時間也變少,但,這也是改善育兒流程的好時機。趁機思索有沒有可以省略的時間,第二胎時就是這樣子慢慢的優化流程,第三胎還是得持續的優化。 2021年: 老三的識字策略改為只有中華字經 不親子共讀 小孩反映不是很喜歡親子共讀的書籍內容 我所動的腦筋是 親子共讀 這塊。以前老大D花的時間最多,整天都在唸給繪本給他聽,書籍來源多為圖書館贈書及醫院的贈書禮袋,不然就是從網路推薦,再從圖書館借的經典名書。 老二N的時候則是唸的量比較少了,後來小孩較大後能夠表達想法時,詢問他們關於親子共讀的意見,結論是他們並不是那麼喜歡那些繪本,動物怎麼可能會說話,或是有些情節很不合理跟現實不符等。聽他們說了以後,才發現,原來他們讀繪本時的心情跟我是一樣的,我也不喜歡那些不合理的情節,但囿於坊間提倡關於親子共讀的好處,我也是跟著操作,但事實上,並沒有得到相等的回饋。 還好當初,為了操作學齡前的識字,自己還加上了「中華字經」的唸讀,以及點讀筆的操作。關於親子共讀的見解,或許是因為我是爸爸的男性觀點,跟社會上主流是媽媽觀點也許有些主觀上的見解不同,這點敘明在先。 老三決定不實施親子共讀 老三P時,我就想作一個大膽的實驗,完全不主動跟老三P作親子共讀,有疑問的字,等他問我,我再被動的回答。 原因一 是主觀的覺得親子共讀在前兩個小子身上看不到很大的效果,前兩個哥哥在後來自己會識字後,喜歡看的書跟原本唸的那些有名的繪本完全沒關係。 原因二 ,老三P是班上九月生的小孩,進入國小後,在班上會是最成熟的小孩,在學習的起跑點上有相對的優勢,如果像兩個哥哥一樣,在進入國小識字量就超前兩年,這樣進入國小就會超強,那就沒辦法享受到跟同學一起學習成長的樂趣。 就這樣,在國小前,我放棄了親子共讀,不過依然保留著每天花幾分鐘唸中華字經,以及將點讀筆放在他隨手可拿到的地方,讓他自己去點讀想點的書籍。 經過了學齡前六年的時間,調整了許多的育兒流程,精簡後的流程,讓時間多出來一些,主要還是拿來操作關於杜曼體能的部份。 進入國小第一次測識字量是0 進入國小後的第一次識字量測驗,是「0」字,雖然震驚,但不意外,就這樣跟著大家一起去學習成長吧!從零開始慢慢的學。 接下來慢慢的進步,到小一的學期末,識字量是720,在班上還不錯,但還是輸幾個女生,不意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