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不到育兒方向時,不妨從八大智能著手,小孩可以更完整的學習

「多元智能理論」是現代教育界中最常採用的理論之一,因為是用八個類別來綜合評估一個人的外顯能力,也被稱為「八大智能」。 六歲前是影響一輩子的黃金時期,孩子這時的眼界及視野仰賴父母的引導。 育兒策略關係著小孩長遠的發展,時間拉的很長,沒有好的導師或是好的方法可以參考時,可藉由這八個類別去規劃生活,大人會比較有方向,也能讓孩子的成長過程更全面。 第一胎時不知該怎麼作比較好 結婚隔九年,才迎來第一胎,心情好緊張,沒有當過爸爸,面對著未知的新手未來不知怎麼辦?問人家,總是說,沒關係啦!到時自然有解決的方法,小孩自己會長大,不要想太多。 看書找資料,問了人家,很多人看到後冷言一句,「顧小孩看書沒有用啦!小孩又不是機器,怎麼可能會有標準答案」 啊!奇怪,有的人說不用去想,也有人說不用看書,那他們是怎麼教小孩的? 後來去觀察別人的教育方法,原來,教小孩也有二八法則,只有百分之二十的父母願意花心思去思考教養,八十的父母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,很多事情自然就會解決。 從我身邊的例子去看,學齡前多數的父母都很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,幼兒園活動全家動員,但中間似乎還是有些不傳之密。否則,這些都是倍受父母庝愛的小孩,六歲進入國小後,怎麼開始就產生學習力的差別呢? 從坊間流行的育兒法開始嘗試 我試著從普遍流傳的教育法去入手,坊間比較盛行的方法都想要了解。參酌自己的個性,採取的方向偏向於蒙特梭利的讓小孩動手作及敏感期概念,加上杜曼的閃卡及體能計劃,另外再加上各家我覺得還不錯的方式,以截長補短的方式,半實驗性質地去帶老大D度過新生兒的階段。 經過了一年,那是力不從心、精力耗盡的一年,看著每天所作的紀錄,看著小孩從二公斤突然的膨風變大,卻也一直不曉得這一年來作的有沒有用。 一歲前的兵荒馬亂,主軸是以杜曼的體能為參考,生活上則是以規律作息加上百歲的精神,盡快的讓小孩肢體能力建立好,並且有可依循的生活作息,主要是為了讓早產兒加上低體重兒的老大D,身體能夠健康一些。 時間不夠,發現好像是因為作太多 各門派的事都想作,又要作得深入,時間是有排擠性的;每天帶小孩外出探索環境、長大些還得騎滑步車,就要花上一兩個小時。每天看小小愛因斯坦,也要佔個半小時,還要拉單槓、練習不同地形的走路、玩積木、數量閃卡、認識家附近的環境……事情多到一件挨著一件,心裡一直想說,不要錯失黃金期,大人辛苦點就好了。 過了二年多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