淺談早期教育的可複製性︱國小畢業縣長獎、三個都是班上第一名
終於等到了,期盼三個小子同時在學校都是月考第一名,這個小夢想,終於在這學期實現了。
這個夢想的難度在於,老大和老二、老三的學年差距,分別是兩年、三年。三個能夠同時在同一間學校一起讀書的時間,只有今年這一年,老大是六年級、老二是四年級,而老三是一年級。
上學期是兩個第一、一個第二,心裡就在盼望,剩半年了,有沒有機會三個一起站在隊伍的最前面,一起領獎,這學期終於達成了。
這也是對於育兒過程的一個檢視,老大即將國小畢業,畢業典禮會領到縣長獎,算是國小階段的的里程碑,看起來,整個家庭教育的方向應該是沒有問題,接下來的兩個小的就這樣沿用下去。
偶爾會有朋友或是家長,碰面時會提問,好奇要怎麼樣培養小孩的學習,畢竟三個小孩在班上都是前三名;學校是鄉裡比較好的國小,一個班有二十多個人,不像偏遠學校一班只有幾個人容易考到前幾名,要前三名難度其實有些高。
問了一下對方的小孩,都是已經上了國小。我只能淺淺的提醒一下國小的重點,心裡的OS是:唉!怎麼都沒有遇到小小孩的家長呢?
對我來說,早期教育是從懷孕的那一刻就應該開始規劃,出生後把握腦神經的發展黃金期,盡量的讓頭腦聰明一點,部落格的文章也提過,一歲前就開始的杜曼體能計劃、多爬行、三歲前讓頭腦更聰明的四個方法,好好的把握時間,直到六歲後,就可以開始放鬆一點,因為這時大腦的發育已經達八成了,有個說法是六歲看大,我是同意這樣的論點。
上了國小,就是把頭腦已經打好的基礎能力重新組合而已,到了小三,大概就決定了未來的學習發展。
大腦發展的基礎打得好,基本的能力就會在前段班,讀起書來自然會比較容易,再佐以提高學習效率的五快學習法,自然是如虎添翼。
如果讓我簡單下個結論,早期教育是有用的,了解原理後,要儘早開始,六歲前大腦就發育八成,多發展一些,頭腦就會聰明一點,而且早期教育的模式,是具有可複製性,有心的家長,可用六年的時間去換未來的成長性,值得深思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