握力足夠後,利用握筆器去作握筆姿勢的塑型

握力的強化到達一定的程度後,就可以連結到握筆器的使用,這時的年齡也許是四歲、也許是五歲,最慢我覺得應該是在幼兒園大班下學期,並沒有一定的時間表,但是要觀察小孩的發展,可藉由爬竿或是單槓的能力去了解進度,早一點到達開始的門檻,,就可以早一點開始,對於寫字的基礎有事半功倍的效果。 幼兒寫字最重要的核心觀念 寫字是一項肌肉運動 要有基本概念,寫字是一項精細動作的肌肉運動,是結合鏡像神經元運作的肌肉運動。 簡單解釋寫字流程 眼睛看到文字→大腦中產生文字的結構→用手去寫出腦中出現的字。 想到文字→從大腦中回想文字的結構→用手去寫出腦中的字。 如果沒有這個觀念,就算你看了很多文章都沒有辦法找到核心的問題。 肌肉運動成型的模式 我舉一些跟寫字原理比較相似的動作:游泳、腳踏車、投籃、木工雕刻……這些都是需要經過大量的刻意練習後,腦中產生了心智模型後,得到成型後的動作模式。 日常所有的模式都是這樣產生,都是從小慢慢的嚐試,慢慢的熟練,最後養成習慣後形成一個系統後就沿用一輩子。 「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 」這本書有提到習慣的成型。 以前有寫篇文章: 【幫小孩培養習慣的工具書--『為什麼我們這樣,那樣工作?』】 有興趣可以參考看看。 當基礎動作累積到一定的時數,熟練到大腦不需思考觸發信號而產生反應動作,就可以開始進行進階的組合基本動作。 幼兒寫字初期要配合發展原理 所以幼兒開始始學寫字要注意,在發展前期培養出足夠的肌力並找出符合工學、力學的握姿,利用有效率的方式完成肌肉記憶的塑型,並且盡量縮短基礎能力的學習曲線,剩下來的時間就是精進再精進,彎路越少,走得越順。 所以前期的握姿養成,有點像是大人在幫小孩打造模子,打造未來提供寫字的基本模子,有的模子打造的很精巧,有的模子作的比較簡化,有的模子作的很隨便,有的模子連作都沒作。 說來簡單,但這件事具有時效性。 套用蒙特梭利關於敏感期的說法,關鍵時間一到,身體一定會開始灌材料進去,寫字的能力開始啟動,就會開始建立起寫字的系統,所以時間對於寫字這件事就產生了微妙的差別,而且是不容易逆轉的差異,越走差距會越大。 一開始握筆姿勢就要正確 大概到了國小中年級,握姿就會定型,想要重新砍掉重練,除非是小孩有非常大的自覺及醒悟,加上堅毅的決心,還要加上刻意的大量練習,不然定型後的字體跟以後字體差別不會太大,不易改變。 所以在還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