採用超前教育的全職爸爸-徐權鼎
我每天晚上都會作夢,而且可以從晚上入眠開始一直作到早上快起床,整晚會有好幾段各形各色的夢,不過,這並不會對我產生困擾,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模式,反而在上床睡覺之前,我會期待並且告訴自己,希望今天又是一場特別的夢等著我去體驗。
我喜歡看電影、看書、看電視,因為可以讓我在極短的時間,體驗到不同的生活經驗,尤其是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,完整看到別人走完一大段的人生完整經歷,省卻了許多年的路程,那怕只能在其中得到一些些想法,除了豐富人生閱歷,更能跟著作者、導演在極短時間內經歷一段視角特別的生活,很多事情,經歷過後知道就好,不見得一定要親身參與,尤其是那些彎路~~~
育兒類的資訊,我比較喜歡看,也比較相信的的類型是那種一條龍式的記錄,從小到大的完整記錄;看到別人超過十年以上的實驗及嘗試,那怕最終結果也許是不如預期,都是一段獨一無二的人生經驗,唐太宗曾言:「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,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,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」身處在這個資訊發達的科技時代是何等幸運,只要願意,就可以找到一大堆有興趣的資訊海。
藉由網路及出版,在極短時間可以看到許多不同類型的教養方式,因為我是爸爸帶小男生,對於小男孩的記錄我會比較關注,而育兒的這幾年也摸索出一些學習方向,藉由推敲及反思,倒也形成屬於自己的心法,育兒如果不太計較過程,就像投資一樣,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要「知道自己在作什麼」、「知道自己不該作什麼」,其餘結果會推向什麼樣的方向,只能聽由老天爺的安排,我們所看到的結果,都是一連串的隨機及努力交互堆疊而成,要說有一定的路徑,就可以打造出一樣的結果,那麼這個世界豈不是每個小孩都變成周杰倫、Curry、閃電波特了嗎?但也不可因咽廢食,就不去參考別人的經驗,最糟糕的育兒法,就是自以為放任小孩,讓孩子沒有壓力的自由發展,美其名為快樂的童年,而以為辛苦的工作,用錢去填滿孩子的童年,就是對小孩最好的教養……
回到主題,說到徐權鼎,我比較會聯想到的是關於學習法,畢竟,他的成名作,就是「我這樣教出資優兒」。
所以這篇文章,除了表達我對他的敬意,也是提供對小孩課業有所期許,但不得其法的父母一些方向,但不表示,我一定會照著這個面向去執行,還是必須強調,本篇只是指對於體制內教育的其中一種應對方法,並不點評這個育兒方向是好或是不好。
還記得第一次接觸到「我這樣教出資優兒」的時候,當年是在書局中看到陳列,會有興趣是因為看到書名才從展示書堆中拿起,那時,剛出社會沒多久,結婚才幾年,還沒有小孩,結束了家庭式補習班,剛好考上了公職,主要還是因為一直對於學習法很有興趣,記得同時時還有看過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故事,倒沒有想過學這些是為了未來的孩子。
簡單翻閱內容,稍微瀏覽,就覺得這個人未免太臭屁了吧,當時書裡的兩個小孩還只在唸小學,就鐵口斷言說未來他們會是資優兒;沒想到,後來每隔一兩年就出了新書,記錄著後續學習上的點點滴滴,接近老婆第一胎懷孕時,要先考量未來育兒方向時,這本書的內容又浮現在腦海中,從2006年開始到現在,已經過了十年,徐權鼎共出了六本書,徐媽媽也出了一本,小孩最終分別考上了台大物理系和中國醫藥大學,這十年間看著這兩個小孩的學習過程,書中詳實的記錄著小孩的成長,看到後來,滿感謝徐權鼎,真的很難得有人願意這樣無私的分享自己的親子紀錄,即使是還未開出最後的大獎前,還是願意很完整的告訴我們他的作法及看法。
市面上少有能夠從小一直記錄到大的成長記錄,況且如果最後能夠看到小孩有一些成果,更是具有參考價值,市面上的育兒書籍多是回憶以往過程,或有些只是憑空想像,少有紀錄型的資料。(附帶一提,對岸的哈佛女孩劉亦婷,以及陳克正的玩學習,也是非常值得推敲思考的記錄性的育兒書,內容也是從小記錄到大的育兒歷程的一些典籍)
另外,徐權鼎在孩子學齡前,就帶在身邊親自教養,雖然是賣童裝的個體戶,但為了翻轉自己從小就沒錢,為了提前賺錢以致沒唸多少書的遺憾,從小就陪著小孩學習,走的是功文系統加上親子共學的英語學習,並且親力親為的陪著兩個小孩學習,讓我得到的一個啟示是:大女兒在學習時,兒子也跟在旁邊學,徐權鼎本以為這樣子兒子多少學一些就賺到了,沒想到後來的成果是,女兒已經不錯了,兒子的表現更好,所以早開始慢慢來總是好的。這也算是我親眼看到的早期教育成功的一個實例,雖然,個人對於功文沒有太多的偏好,但這是每個家庭的方向選擇,沒有對錯,重點還是在於父母願意陪伴,而小孩願意配合安排。
徐權鼎的方法雖然簡單,就是執行長程、中程、短程的超前教育,但很明顯的是,男性的堅持及原則,不見得是有心的媽媽能夠作得到,即便徐爸爸和徐媽媽是夫妻,教養方式也是南轅北轍,徐爸爸其實有些像是帶兵,有策略方法,以鳥瞰的寬闊視野去完成每個階段的小階段,也嚴格執行規範,徐媽媽偏向愛的教育,充滿柔情及包容。也許是夫妻間的互補,也有可能是徐權鼎為了彌補自己當年得不到的缺憾,而努力堅持,總之,這對兒女願意成就父母,並且四個生命共同體的團結努力,最終完成了徐權鼎的期望。
就我的成長歷程來說,因為住在花蓮的鄉下,從小是在田野玩耍、父母忙於工作,唸書這件事並沒人管我,國中時期是常態編班,全鄉也只有一間國中,因為班上有半數同學要升學,有半數要就業,我是班上唯一選擇升學但不想參加導師課後補習班的學生,以致遭遇三年的冷處理,那還是個聯考至上的窄門時代,幸運的,憑自力唸書考上了花中,高中時期則是沒參加補習,幸運地考上了成大,出了社會,靠自己讀書通過了國家考試,我是屬於小時候有玩到,也有學到知識的那一類,也在過程中硺磨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,所以我一直在想,徐家兒女窮盡十幾年的努力,最終換到的是台大物理及中國醫藥大學,雖然從結果論來說,是不錯的結果,但捨棄及付出的機會成本,應該如何去衡量得失呢?
徐權鼎的作法,大抵就是一般爸爸有認真在帶小孩的方式,只是他在學科上面著墨較深,我能夠理解他書中的所作所為,雖然少了些甜言蜜語、摟抱親吻,但所散發出來的關愛,小孩絕對能夠感受的到,雖然個人不偏好功文這條路,但願意全心全意地把自己的人生交換給小孩,我覺得是很了不起的事。
另外,徐家小孩用的學習法核心就是「超前學習」,簡言來說,就是擬定讀書計劃,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超前學習,然後利用寒暑假的三個月,繼續超前下學期甚至是下學年的主科,並且在每個週末超下星期的課程,每天上課時再聽講,等於預習、上課、複習都作到了。其實這也是老生常談,要把體制內的書唸完唸好,不外就是讀書計畫加上預習、複習,只是因為從學齡前就開始作,慢慢的偷時間,累積起來,就會越超越多,所以最後才可以超個兩三年,然後在空檔中反覆的複習,並且在最後驗收成果的大考來臨時,有充裕的時間去重新檢視自己的進度。
我自己因為從小沒有範本可以學習,所以當時並不知道讀書要擬定讀書計劃,一切的唸書結果都得感謝老天爺的保佑,到了唸成大時,碰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名校高手,才真的體悟到寫筆記的重要,以及讀書技巧的精進,還好從小有硺磨出一些比較有效率的學習方法,補足了時間的不足,因此,這個超前計劃的構想,就變成思考育兒策略的一個參考方向,後來想想,其實坊間許多小孩從小就學英語、鋼琴、小提琴、棒球、足球等,不也都是超前學習,只是後續少有刻意的栽培引導,多數是沾醬油的過水淺嚐。「以終為始」+「刻意學習」+「聚沙成塔」是我對徐爸爸的超前學習,所下的註解,其餘家庭陪伴的部份,其實全職父母作的都差不多,把能夠擠出的愛全部都灌給小孩!「以終為始」的另一個例子,我想到的是鈴木一朗,一樣是從小有目標及有方法的引導,也是個充滿愛心的爸爸所造就出來並不意外的結果。
雖然不見得一樣的方式就可以養出一樣的小孩,但可以參考的是徐權鼎對於課業的應對之道,不論未來教改怎麼改,把基本的課綱熟讀唸完,並且把空檔的片段時間充份的利用,就可以比其他的人多擠出一些時間,誠如徐權鼎一直強調的,如果你要你的小孩在國中、高中,還能每天準時去睡覺,睡得飽飽的,並且在學校上還有精神及餘力應付課業,要不是放棄學習,要不就是提早學習。
還有一點小感想,就是教小孩可以教到抽版稅抽到麥克麥克,還可以去演講分享小孩的學習經驗,這樣的附帶價值應該是當初全職帶小孩所意想不到的吧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