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齡前培養識字量的方法--主要以中華字經為主
本週,小孩的學校舉辦了校內的國語文競賽,這次輪到的是「字音字形」的測驗,基本上,學校對於五種國語文能力會在每學期輪流舉辦測驗,我也會藉由每學期的比賽結果,去檢視小孩的學習路徑。
這次老大D和老二N的字音字型測驗都是全班第一名,問了一下,第二名、第三名是誰?
問這些要作什麼?人生不能重來,但以人為鏡,能夠明得失,有些領先群的掉下去,而又有人從中間程度往上爬昇,可以藉助他們的經驗,來得到更佳的學習效果,我家還有老三,也許策略還有機會調整呢!
好,先說想法:
1.過往,班上年紀相對較大的,本來的成績不錯,慢慢的掉下去了。
顯見,大概到國小三年級之後,年齡上的差距也慢慢的消失,所以如果有心栽培,但還沒看到結果,可以把國小三年級設為最後的檢查點。
2.國語文成績慢慢的變好,通常是上課比較認真的小孩。
雖然是廢話,不過,承1來說,有些是班上年紀偏小的同學,在學力還不足以支撐上課的進度時,如果沒有家庭、學校的相互配合,很多在小一就開始落隊,看到的更多是,就這樣放棄了。
3.能夠把閱讀養成習慣,並當成興趣的小孩,字音字形的測驗,成績都還不錯。
另外,我自己家三個小孩,大概在大班下就可以開始自力閱讀,如何盡早培養足夠的識字量,一直是我在思考的課題。
三個小孩,分別採用三種策略,最後的結果,跟一般坊間的推薦的作法不太一樣。
第一個小孩,當年一直以為他會是我們唯一的小孩,所以盡全力去陪伴他,所以採用的方式就是一般推薦的「親子共讀」,作法類似於汪培珽的作法,有空時就唸故事書,大概在上幼兒園時,加上了「中華字經」,所以學齡前,是採「親子共讀」+「中華字經」的作法,比重約是六成:四成,進入國小的識字量測驗,一直是領先平均值約二個學年。
第二個小孩,同時照顧小孩時,已經要把時間分配給兩個小孩,所以必須作取捨,我的作法是以「中華字經」為主力,佐以「親子共讀」,比重約是五成:五成,進入國小的識字量測驗,也是領先平均值約二個學年。
經歷了前兩個小孩,經過了六年,我一直思索「親子共讀」的必要性,參酌前兩個小孩的結果,進行了調整。
第三個小孩,完全不作「親子共讀」,以「中華字經」的誦讀為主要的識字方式。除了幼兒每週會發回的共讀繪本,或是老三P有興趣拿來請我唸的書籍以外,大人並不主動的去推薦書籍。
老三P目前是幼兒園中班,實驗還在進行中,雖然少了親子共讀的階段,一樣對於文字很敏感,自己會去白板上面寫出一些字來。
我自己經歷過三個小孩的照顧經驗,我覺得採用類同於對岸「識繁書簡」的方式,直接大量的學習中文字,因為常用字時常看到,會比走注音符號這條路省力多了。
中華字經的吟誦,三個小孩的過程差不多,只有第一個老大D,是大人陪著唸,到了老二N,是由老大D帶著唸,到了老三P,則是由老二N帶著唸。
我們唸的方式,類似於注音符號的在家學習,是以採舊帶新的方式,雖然中華字經的內容有四千字,不過,我們只有唸前二千字,並以這二千字一直去作循環,另外的字,就讓學校的課業,以及課外的閱讀中慢慢的習得,這樣子的閱讀,因為有一定的字彙量去支撐,所以可以很快的進入內容較豐富的橋樑書,並且,時常在課外書中,遇見一些沒見過的生字,但不影響閱讀的過程,反而在推敲文字意義的過程中,會自己去習得陌生字。
中文能力的累積無法一蹴可得,藉由中華字經的集字整理,可以很快的掌握常用的字,並且因為是韻文方式,小孩唸起來,饒有趣味,小孩有時會問字經裡的意思,就可以順時去介紹。例如,唸到「克隆遺傳」,就會問一下這是什麼意思,我就會解釋DNA的概念,以及複製的意義。
其實,中文字的習得,不見得一定得靠學校課本,主要還是要讓小孩能夠用到,並且有好奇心去驅動。
當然「親子共讀」會有一定的價值,但一來,書目的選擇有其困難性,要在閱讀過程中,保持著讓小孩有一定的興趣,別人推薦的書目,我家小孩都不太喜歡。他們自己喜歡去圖書館借自己想看的書。
老大D在國小三年級時,閱讀速度已經超過我了,這是我當年在陪著他學習時所無法想像;我的閱讀速度很快,去書店,約二小時可以看完快三百頁的書籍,就是這個可怕的經驗,讓我去省思,現存的學校學習策略,其實是無法滿足他們這類學習力已經打開的學生。
以我現在帶過三個小孩的觀點,我認為每個小孩都有辦法去拉拔,只在於有沒有方法而已,應該在國小三年級之前,想辦法讓他們能夠自力閱讀,去感受文字間的魔法。
盡早建立起足夠的識字量,不要讓小孩害怕接觸文字,這樣,就有機會讓他們的好奇心跟書本去對照跟實物間的差異。
「心智科學教養法」這本書有個觀念貫穿其中,只要小孩有好奇心,並且有書籍可以對照,利用虛像與實物間交互切換,刺激大腦的發展,一定可以變聰明。
本篇的結論是,利用中華字經,六歲前讓小孩在家每天專心的唸幾分鐘,就足以建立起可超前平均值的識字量,簡單但有效。
延伸閱讀:老三沒有施行親子共讀,識字量跟哥哥一樣超前兩個年級
留言
張貼留言